第三百一十五章 处处危机_永不解封的档案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下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一十五章 处处危机

第(2/3)页

和人过来。

  这一次他决定把第一团再调动二、三、四连,

  第八团再调一个防空炮排过来。

  携带的装备防空炮一门,三个连加强重机枪配备,每个班都配备一辆土坦克。

  给一连补充四辆土坦克过来。

  这里是平原,冲锋的时候,土坦克太有用了,既是重火力又是盾牌。

  林凡计划定了,立刻电报通知陈四川、李显做好准备。

  同时也把这份计划,汇报到了第五战区司令部。

  白崇禧看着林凡报上来的计划,七架运输机千里迢迢送三个步兵连、一个炮兵排过来。

  对着李忠仁笑道:“这可真的是千里送军了。

  希望他们不要让我们失望。”

  二十五日晚上的调令,除了特种旅的三个连需要二十六日晚上行动外。

  其余各部队都在紧张行动起来。

  二十五日鬼子在台儿庄和及其附近的战斗让矶谷廉介师团长大为吃惊:

  从滕县过后,它就没有想到还会遇到这么强烈的反击。

  在它认为:滕县之战,已经把国军的勇气打没了。

  因为在滕县之后的临城、峄县、韩庄、枣庄鬼子的进攻都非常顺利。

  只是受到了国军免征性的抵抗。

  结果在台儿庄这里,竟然受到了前受未有的抵抗。

  这就让矶谷廉介师团长大为愤怒。

  它立刻把整个六十联队的鬼子全部派上去,同时命令伪军也向台儿庄集中。

  伪满第十七军军长兼前敌总指挥刘桂堂,率领三个师,共十二个团,驻扎在临城、滕县、济宁一带。

  每个团三个步兵营加一个迫击炮连、一个通信排、一个特务排。

  每个营三个步兵连,每个连十二个班,每个班十二人配轻机枪一挺。

  每个营另外还配一个机关枪连,有四挺机关枪。

  迫击炮连配六门迫击炮。

  伪满军第十七军第二师师长刘桂俊,奉命驻守滕县。

  现在它们接到矶谷廉介师团长的命令正向着台儿方城前进。

  鬼子原本计划只用一个大队就可以占领的台儿庄,现在已经把兵力增加到了联队级别。

  并且还加强了机枪中队和战车中队,炮兵大队进来。

  台儿庄周围聚集起来的鬼子已经上万。

  在另一面,沂河岸边,前些天重到重创的鬼子第五师团也配合着正猛烈进攻。

  第五师团的鬼子刚刚发起进攻,就打得庞炳勋的第三军团叫苦不迭。

  在上一次的临沂会战当中,他这个军团原本就伤亡过半。

  他自己的卫兵四个牺牲了两个,残了一个。

  李忠仁原本认为鬼子暂时不会对这一条防线发起进攻的了。

  没有想到:鬼子竟然不惧刚刚受到的重创,再次发起了进攻。

  第五战区只能够把才从这里调走的张自忠第五十九军调回来。

  这一次是真的被常凯申猜中了。

  也幸好他严令张自忠的第五十九军不得前往台儿庄一线。

  这个时候第五十九军就在临沂西边费县暂时驻扎。

  收到第五战区命令他们紧急回到临沂防守的时候。

  第五十九军上下官兵们都怨声载道。

  这段时间里面,他们来回奔波,原本疲惫不堪。

  这次从临沂调出来,又再次调回去。

  走的纯粹就是冤枉路。

  张自忠一直以来就把自己当做一个戴罪立功的人。

  对于第五战区的指挥失当,没有半点怨言。

  收到命令后,立刻对手下军官、士兵做了动员:死都不怕,还怕走路?

  经过动员的第五十九军一夜强行军,再次赶回到临沂。

  庞炳勋再次看到张自忠的时候,眼泪鼻涕一起流:

  “兄弟!如果你不回来,临沂是肯定保不住的。

  我这条老命也只能跟临沂共存亡了。

  前有王铭章,后有庞炳勋,我都已经对家里人和手下将士们说了。”

  如果不是庞炳勋这两天如此坚决地宣扬与临沂共存亡。

  他的这支队伍是真的守不住了。

  只不过就算是庞炳勋的第三军团竭力抵抗。

  整个防线的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整个防守阵地失去大半,坂垣征四郎师团又冲过了沂河西岸。

  看清局势,张自忠心情十分沉重。

  不过庞炳勋对他却是充满了信心:庞老爷子心里,张自忠现在就是战神一样的人物。

  能够在临沂打退坂垣征四郎师团第一次。

  就能够在这里再复制一回,前一次的成功。

  张自忠苦着脸对庞炳勋说道:

  “战机现在没有了!并且第五十九军在上一次的临沂战役中伤亡惨重。

  大军连日奔波,士兵也已经疲惫不堪。

  无法再次像上回那样主动出击。

  这一回,只能够五十九军到侧面去建立阵地。

  把鬼子主力吸引住。

  老哥哥你这边的压力自然就小了。”

  庞炳勋听到这话,如同一桶冰水从头淋到脚:

  “可是!我实在没有兵力能够在临沂坚守下去了啊!”

  他的第三军团早就伤痕累累,第一次临沂之战的时候,好几次都支持不下来。

  如果不是他把命押上,临沂这条防线早就垮台了。

  现在听到张自忠还要让自己死守,这不是要了自己的老命吗?

  第三军团所有士兵,包括学生兵都全部集中都上了城墙,也才两千多人。

  进攻临沂的坂垣师团只是正面步兵就有一个联队,这还不包括坦克队、炮兵队。

  庞炳勋军团长老泪纵横,苦苦哀求张自忠军长采取攻势。

  庞炳勋、张自忠现在是平级,两人各有各的主张。

  这个时候就需要第五战区派下来协调指挥的徐祖贻出来调停了。

  张自忠的第五十九军走了四天,徐祖贻是一直都在庞炳勋的第三军团里。

  他非常清楚:庞炳勋军团现在确实是没有力量了。

  整个军团只剩下二千多人,怎么守?

  张自忠提出来的计划虽然稳妥,但是需要时间。

  需要鬼子调整战略的反应时间。

  如果鬼子反应不及时,继教硬莽临沂。

  也许下一个钟头就攻进城里来了。

  这样的话,整个临沂防线就已经被攻破了,其余的地方就算是守着,也没有了意义,还有被鬼子反包围的风险。

  第五十九军现在的情况,徐祖贻也清楚:前些天的临沂大捷当中,五十九军伤亡二千多人,这已经是伤筋动骨了。

  情况他是清楚的,但是他也无法做出决定。

  因为徐祖贻更加清楚:论职位,自己高。

  论打仗:张自忠比自己高明不知道几层楼。

  李长官派自己过来,只不过是为了让这对难兄难弟不要打起来。

  只不过让所有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这两人,并没有计较以前的背刺。

  这主要是张自忠,经过北平事件后,心性大改。

  他的心里,除了抗战,再没有别的任何想法。

  因此这第二次临沂大战的指挥权、决定权,还是回到了张自忠手上。

  思前想后,张自忠了解到庞炳勋的第三军团竟然真的只剩下了二千多人的时候。

  最终还是下了决心:攻!

  现在这种情况下:他原本计划的是让庞炳勋军团在正面再拖一拖鬼子的想法,已经完全不可行了。

  只不过他下定决心主动进攻:对五十九军的官兵们来说,又是一次艰难的任务。

  这次担任主攻的还是第三十八师,师长黄维纲立刻率领队伍出击。

  他们先是向沂河西岸的鬼子发起进攻。

  就在二十五日晚上,通过一夜激战,把沂河西岸鬼子占领的全部阵地抢回来。

  一下子就让坂垣征四郎师团失去了沂河西岸的立足点。

  二十六日早晨,不甘失败的坂垣征四郎师团长,跟第十师团矶谷廉介师团长作出了相同的决定:

  增兵!

  徐州西北、东北两个方向,两条防线上的鬼子都增加了兵力。

  开始了新一轮的猛烈进攻。

  二十六日天一亮,沂河这条防线上,

  鬼子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步兵第二十一联队派出第三大队抢夺西岸阵地。

  第三大队近藤行智见大队长指挥着整个大队的鬼子,全力向着张自忠的第三十八师阵地进攻。

  这段时间以来,不由得它不愤怒:

  整个第五师团从青岛出发,一路打过来。

  一直都没有遇到过像样的反抗。

  山东省主席、第五战区副总指挥韩覆曲根本没有进行过半点抵抗。

  第三大队也就一路高歌猛进。

  结果在临沂这里遇到了庞炳勋的强势反抗。

  第五师团在付出巨大代价后,好不容易把庞炳勋打得骨断筋连。

  眼看着就要达成目标,占领临沂的时候。

  就是眼前这支队伍,突然杀出来,破坏了第五师团的良好局面。

  不但解了庞炳勋的围,还歼灭了第五师团两千多个鬼子。

  第一轮的战役,第五师团完全败之后。

  从二十三日开始了第二轮的临沂之战。

  这一次又跟上回差不多,费了大力把庞炳勋军团打残了。

  结果,昨天晚上一个不留神,被突然冒出来的第三十八师把西岸的所有阵地全部抢回去了。

  前面三天的战斗全部白费了。

  帝国上千名勇士的血,再一次白流。

  现在的近藤行智见大队长,生吃了对面这支国军队伍的心都有。

  可惜的是,无论第三大队的进攻多么猛烈,对面的国军就是一步不退。

  这就让近藤行智见大队长非常难受了:

  坂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在鬼子军中一直享有“钢军”的称号。

  它们是鬼子步兵当中,最能打的队伍。

  竟然在同一个地方,被同一支队伍连续挡住了前进脚步两次。

  这相当于是同一个人,在同一个坑里跪倒了两次。

  这怎么能够忍?

  孰可忍!孰不可忍!

  鬼子第二十一联队的片野定见联队长也是同样的想法。

  第一次的临沂战役当中,第五师团事后专门进行了战局复盘。

  它们认为,沂河西岸对于攻占临沂至关重要。

  因此对于沂河西岸的阵了,它们不计代价也要抢下来。

  因此第二十一联队片野定见联队长把第二大队也回强到了进攻沂河西岸的进攻中来了。

  鬼子步兵第二大队吉野明步大队长,收到命令后,立刻率领着队伍冲入了战场。

  这一下子就让黄维纲的第三十八师作战变得更加艰难。

  与此同时,第五师团还把预备队派上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xlwxww.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