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三更四更(霸王票加更)_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TXT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0章 三更四更(霸王票加更)

第(1/3)页

康熙不认为自己莽撞。

        他认为自己已经过了莽撞的年龄,  所有做的事都是胸有成竹,看到了后果。

        康熙在几年前得知诅咒前因后果之后,就想废除剃发令。

        剃发令是现在大清四处仍旧有反抗起义的原因。百姓越反抗,  满洲人就越害怕,  越想将剃发令推行出去。康熙原本也是如此想的。但得知了顺治的理想,看清了世界形势之后,康熙的思想发生了改变。

        既然满洲人也是炎黄人,他将要推行炎黄大一统,那么头发什么已经无所谓了。

        他的国土中将会迎来世界各国的人朝贺,  不同肤色不同瞳孔不同服饰的人都会成为他的臣民。如果强迫世界各国融入大清的人全部都剃发易服,他镇压的兵够吗?那些人又会不会因为讨厌这些麻烦事而反对大清?

        于公于私,  康熙都有足够的理由动剃发令。

        正好剃发令出现的时候,  正好是多尔衮摄政的时候。

        下命令的是多尔衮,  执行命令的是多铎,顺治亲政的时候,已经入关了。所以康熙可以把他们父子俩从这件事中摘得干干净净,  在朝臣和百姓面前装成一朵无辜的白莲花。

        要做一个合格的皇帝就要脸皮厚,  该甩锅就要甩锅。只要甩锅,康熙动“剃发令”就不算违背祖制。

        这样,  问题又解决了一个。

        接下来便是八旗勋贵和宗亲的反对。

        康熙需要等候一个好时机,让那群八旗勋贵和宗亲即使反对也没用,  不会危及他的皇位。

        看似三藩之乱让朝廷军队都在外面奋战,康熙中央兵力空虚,实际上这反而是康熙动手的好时机。

        朝中有兵权的宗亲和勋贵都在战场上,  他们的家属都在京城中,  他们谋反会有顾忌;

        平定三藩的军队中除了八旗,  还有明朝降将,  这群人绝对会支持康熙改革“剃发令”,帮康熙牵制住八旗军队。

        再者,如果八旗军队露出破绽,那么三藩肯定会卷土重来,将八旗军队拖在战场上。

        在外征战的八旗军队大概率不会哗变,那么京中呢?

        剩下京城的防卫军队已经在康熙信任的人手中。康熙做出这个决定前,京中军务内外军务被佟家和赫舍里家掌握;骨裂未痊愈的常泰出任九门提督,带伤上任,拱卫京师。

        康熙又早就借着给八旗纨绔子弟们分摊任务、一同反抗家中长辈的事,在年轻八旗子弟中声望颇高。

        对这群在关内长大的年轻八旗子弟而言,他们对老一辈满洲人所担心的事嗤之以鼻,认为我大清已经立国,那些自卑和抵抗实属没事找事。

        而且年轻八旗子弟们认为自己发型很丑,而且时时刻刻需要剃头很不方便,剃刀经常在头皮上划出口子,特别麻烦。如果可以不剃就好了。

        鄂伦岱此刻被康熙委以重任,咧着一口大白牙把保守勋贵的子弟和宗亲子弟集中起来:“你们不会背叛皇上吧?”

        周围一群纨绔子弟摩拳擦掌。

        同僚们纷纷摇头。不敢不敢,不会不会,你们别胡说!

        宫中的形势,康熙也认为很稳固。

        紧接着是民间。

        康熙本就因为预言地震和推广牛痘,在民间声望节节攀升。民众们几乎把康熙当做神仙转世,有不少人都偷偷给他立了长生牌。

        剃发之事,老百姓们其实心里仍旧有些膈应。

        比起什么文化什么传统,不读书的老百姓们没那种想法。他们想的是,这真的实在是太不方便了。

        放到后世,男人们每天剃胡子都会觉得麻烦,剃刀稍稍钝一点就会把脸划伤。

        在这个时代,你能找到多锋利的刀?特别是普通老百姓,家里一把刀可能用一辈子,上面还有锈迹。割破头,或许就是破伤风死人。

        清初还是辫子必须能穿过铜钱的金钱鼠尾辫,老百姓们手一哆嗦,全体出家当和尚,只能拿泥土浆糊粘两根头发上去。

        所以大清的“剃发令”,所剃的部分逐年减少,留出的鞭子逐年增加。最后光秃秃的头皮已经不是满人的象征,粗亮的大辫子才是。清末许多人就把鬓角和脑门一小圈剃一剃,把头发一辫了事。

        康熙要改“剃发令”,不知道省了老百姓们多少事多少时间,他们当然举起双手欢迎。

        看,康熙是不是一切都考虑得很周到?是不是一切尽在掌握中?

        那么问题来了,康熙为什么现在才突然颁布旨意?

        胤礽抱着哥哥弟弟们嚎哭:“那当然是因为风险小也是有风险啊!汗阿玛明明可以等官学培养了新式人才,夺走老一代军权之后,再徐徐图之啊!他们那群宗亲和八旗勋贵都老了,活不了几年了!”

        康熙抱着手臂看着儿子大哭,眼神有点飘。

        嗯,是这样没错。脾气突然上来了,热血突然上头了,再一思索现在办了这件事问题也不是很大,他就下旨了。

        除了诅咒之外,有件事也让康熙如鲠在喉,成为他颁布旨意的导火引线。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已死,三藩叛军土崩瓦解,大清本该势如破竹一举取得平定三藩的胜利。

        但现在都康熙十九年,八旗军队仍旧在云南边缘徘徊,两军居然进入了相持阶段。

        康熙原本以为是三藩残部抵抗太强烈。后来他接连得到汉将秘奏,满洲将领在三藩没有威胁之后便徘徊不前,空吃粮饷,观望战局,根本不与三藩残部积极作战。

        康熙悄悄询问被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目前驻兵福建的康亲王杰书。姚启圣来京自辩的时候,带来了杰书的书信。

        杰书告诉康熙确有此事,系八旗的老毛病。

        八旗旗主和将领将八旗当做自己的私兵。当三藩之乱已经基本结束之后,满洲八旗将领就不肯再努力打仗,增加自身旗下伤亡。

        再者,如果三藩之乱结束,之后不知道还有没有可以大规模吃饷的战争,他们和旗下将士自然要拖延时间,多骗些粮饷;如果战局徘徊不前,康熙也会加重赏赐。

        年轻的帝王在三藩之乱时才第一次接触战争,第一次派出八旗军队。

        他拿着书信,在书房沉默地坐了许久,久到他儿子都钻进他怀里打起了小呼噜,才抱着儿子去睡觉。

        若不是胤礽非要钻他怀里睡觉,康熙怀疑自己会静静地坐一整夜。

        这一封书信,让顺治附身胤礽时告诉康熙的“八旗弊端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xlwxww.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