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二更合一_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TXT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32章 二更合一

第(2/3)页

亲王俸禄。

        大臣们:“???”

        皇上你要干什么?!太子妃就太子妃,怎么还加亲王俸禄了!!

        康熙道:“太子妃乃是大清科学院院长。以后大清科学院院长位比亲王,虽不封爵,但领亲王俸禄。”

        大臣们:“……”

        他们听懂了康熙的言下之意。这并不是什么给大清科学院的院长加爵位,而是表明,以后大清科学院的院长应该都是由亲王担任。

        胤礽在心里叹气。

        康熙对这些科技既看重又恐惧。所以,这些技术肯定要牢牢掌握在大清皇家手中。

        胤礽曾经给康熙提过意见,希望增加自然科学推广力度,重赏科学家。

        康熙听从了一部分,拒绝了一部分。

        康熙听从的部分,是模仿国外,给大清科学院评等级,其待遇视同同等级官员。

        论文成果和科技成果,康熙都会奖励金钱和荣誉,以激励科学家们继续钻研。

        但这一切,也就比古时候的皇帝奖励工匠的力度大了一些,远远没有达到胤礽想要的力度。

        首先,现在科学家的地位仍旧比不过科举的文人,更比不过勋贵宗室。

        然后,康熙拒绝将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推广给全华夏,只在勋贵和官宦子弟中寻找好苗子,以师徒的方式教导。能使用大清皇家科学院教材的学校,只有两所大学。

        康熙的态度很明显,胤礽便不再多提了。

        大清毕竟是一个先家后国的封建王朝。康熙所做一切都是基于维护大清的统治。

        所以,科学家的地位很难和文人等同。

        所以,康熙绝对不会让普通老百姓随意学习自然科学,开老百姓的民智。

        康熙此举当然是落后的,但胤礽无法苛责康熙。

        康熙在这个时代,或许已经做到了他能做的极限。这只是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而已。

        其实哪怕是后世,西方的快乐教育不也一样,尽量不让底层老百姓有科学逻辑思维?

        他们连两位数内加减法都必须按计算器,从出生起、从初高中甚至小学时就开始分流。什么时代的愚民政策,都是一样。

        利用高考,把普通人一辈子都用不到的知识、逻辑都塞进未成年的脑子里的国家,才是这颗蔚蓝星球上难得一见的奇葩。

        胤礽和康熙的施政冲突除了推广自然科学之外,还有关于满语的态度。

        当初努尔哈赤命令人利用蒙语创造出满语。这种临时创造出来的语言就是空中楼阁,难学也难理解。

        后世有研究学者笑称,这玩意儿就和甲骨文一样,实用性确实低,更别说推广了。

        所以当大清灭亡的时候,朝灭政消,满文很快就销声匿迹,满人自己都忘记了这玩意儿,根本传不下来。

        胤礽认为,满文增加了满汉隔阂。取缔满文不可能,满清勋贵不会同意,也会动摇大清统治根本,但可以创造一个更简洁的“满语”。

        胤礽拿出了自己的“满语拼音”方案,把满语圈点改成了字母,然后“吸汉语的血”,只取音不取意,为汉语注音,将从秦始皇起就没能完成的“字同音”大工程完成。这样,大清其他百姓也会“满语”啦。

        好吧,说这么多,其实都是假话。胤礽拿出来的就是汉语拼音而已。

        他想打着推广“更简洁的满语”的旗号,把汉语拼音表给弄出来,以让更多的人更容易学习汉语。

        更重要的是,“字同音”对维护国家大一统,与“书同文”一样重要。官话推广能减少各地隔阂,让政令更好的推行。

        现在的汉字全是用“切字法”,并不规范,且很繁琐复杂。光是启蒙,就需要非常大的门槛。

        可以说,若不是有先生手把手的教,学子们要学会认字都很难。

        所以在童生考试,许多人字都认不全。

        雍正登基后,也试图推广官话,曾下旨不会说官话就不准科举,没几年就失败,就是因为这个切字法要“同音”,实在是太困难。

        当然,用某岛国的偏旁部首注音也不是不行,但满洲勋贵想要的满语,肯定是与汉字长得完全不一样,否则骗不到他们。

        汉语拼音正好符合满洲勋贵的心理预期。

        胤礽摩拳擦掌,要完成四弟弟完不成的事。

        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一点也被康熙否决了。

        康熙并不是不知道满语的弊端,也不是不知道“字同音”的重要性,但他第一不希望满语失去表义的功能,第二……

        康熙居然不希望识字变得太容易。

        看到胤礽的愕然,康熙摸着儿子的脑袋道:“我知道你有一颗惠泽天下的仁心,但保成啊,你若是敢把拼音拿出来,让全天下的老百姓只要拿着拼音表就能读书习字,你大概就活不过明天了,我们大清也大概会立刻灭亡了。”

        “这是挖全天下文人的根啊。”

        胤礽沉默。

        他声音沙哑道:“和科举制度一样吗?但科举制度不也推行了吗?”

        康熙道:“没有魏晋南北朝的几百年乱世削弱士族豪强,隋唐敢做这些事吗?即使这样,他们也经历了很多很多代人。你想毕其功于一役,怎么可能?朕先做一点,你再做一点,你的儿子再做一点,徐徐图之。”

        “朕知道你想看到怎样的国家,但在朕在世的时候不可能实现,在你在世的时候大概率也不可能实现。甚至朕的孙子、重孙都实现不了。但我们一步一步铺垫,说不定到了大清灭亡的时候,就厚积薄发,将你想要的世界实现了。”

        大概是听多了胤礽满嘴的“大清灭亡后”如何如何,康熙也不再避讳谈论大清灭亡的事。

        华夏历史中有那么多强悍的朝代,哪怕是汉差点灭亡后又复国,最后也成了历史长河中的过眼烟云。

        大清不可能例外。

        康熙知道胤礽看得很远,他也不由看得远了一些。所以他希望胤礽稳一点,再稳一点,在这个剧烈变动的时代,先稳住了国力、不让海外有可趁之机之后,再小心翼翼对国内改革。

        如果没有海外,胤礽激进一点就激进一点,只要稳住国内就能赢。

        可现在不是啊。海外群狼环伺,大清稍稍弱一些,就会引来狼群捕食。

        有时候,康熙自己都会从梦中惊醒,担心睁开眼睛之后,周围已经被那些长相和大清人迥异的海外人占据。

        哪怕是五胡乱华,哪怕是宋元、宋金之争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xlwxww.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