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非我族类_秦吏最新章节最快更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06章 非我族类

第(2/3)页

废弃礼乐,改说夷语,亦被中原骂做蛮夷禽兽,剃着一头短发,满身龙蛇纹身,更像后世泰国人形象的吴王夫差也不在乎,自称“我文身,不足责礼”。

  甚至连秦国,也因为常期跟楚联盟,数次被晋国“开除”出诸夏,不与盟会呢……

  随着时间进入战国,随着交流进一步频繁,诸夏的圈子开始扩大,不再是狭隘的姬姜诸侯,而扩散到了整个九州。

  七雄之间虽有差异,但数百年往来下来,已满足“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这同一个民族的要素,“冠带七国”成了普遍的称呼,以区分于生活、语言大异的戎狄。

  谁若再像地域黑孟子那样老调重弹,说楚是蛮夷,楚人可要扔出大量美轮美奂的漆器帛画、屈原辞赋、楚简儒经来打他脸了……

  不过这时候,又因为秦国强盛,屡屡侵暴六国,使得六国对秦充满敌意,仍将秦人视为“与戎狄同俗”的他者。

  秦扮演的,恰恰的春秋时楚吴的角色。

  如今秦虽一统海内,但不得不承认,“秦民”与“诸侯之人”的界限仍在,大多数六国遗民,知道自己是赵人、楚人,却不知道大伙同是诸夏之人,更不会把来本地上任、戍守的秦吏看做自己人。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秦始皇已经下意识地在做一些事情,车同轨、书同文字,合并天下山川祭祀,但要将分裂的七国融合成一国,将七国民众糅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可不是一两代人能做到的。

  “除了硬性的行政规定,还需要一些潜移默化的东西。”黑夫合上书,暗暗想道。

  读完半本左传后,黑夫觉得,促使“诸夏”形成的要素,便是南夷与北狄交的逼迫,农耕定居者不得不联合起来。

  而历史上,使得“汉人”真正形成,恐怕也与汉晋时期,中夏同匈奴、五胡频繁的战争有关。

  只有那样,才能明白“他们”和“我们”的界限,才能视身边的冠带之民为族类。

  但那种方式太过被动,可否能主动联合呢?

  黑夫前些天提出的“靖边祠”,或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在黑夫的设计中,“靖边祠”是官府开设的公祠,祭祀千百年来,为抵御戎狄侵辱,开疆拓土做出突出贡献的诸夏人杰!

  不拘泥于国别,不祭君主,不按内战功勋,只看他们御辱、开边的贡献……

  他还拟定了一些名单,供秦始皇选择。

  第一个名额,就是管仲!

  为何?

  最早扛起“尊王攘夷”大旗的是管仲。

  联合诸夏,成功顶住“南夷与北戎交侵”浪潮的是管仲。

  孔子曾言:“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对其评价极高,又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这意思很明显,不管谁在位,是小白还是小黑,只要他能重用管仲,就能创下齐桓公的霸业!

  桓公常有,而管仲独此一人。

  之后按照年代,便轮到了由余。由余本是晋人,流亡到戎地,后来又归顺了秦穆公,为之出谋划策。他帮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xlwxww.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